• 期刊首页
  • 期刊导读
  • 期刊介绍
  • 投稿指南
  • 邮箱投稿
  • 在线投稿
  • 联系我们

栏目导航

期刊导读
期刊介绍
投稿指南
邮箱投稿
在线投稿
联系我们

综合新闻

  • 艺术评论论文题目大全(艺术评论论文题目大全
  • 艺术评论论文网站(艺术评论与写作论文)
  • 艺术评论免费论文查重(免费论文查重网站哪个
  • 艺术性超高,游戏性太低?《蔑视》或许是今年
  • 评论|商场女厕画“偷窥男”,别以艺术的名义

通知公告

  • 艺术评论版面费是多少
  • 《艺术评论》投稿方式

您现在所在位置: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文艺评论丨与技术的深度纠缠,会令未来的艺术(2)

来源:艺术评论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9-24
【作 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 要】: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运用,意味着作品从制作到呈现都完全使用数字平台。阿特金斯这件《无用之物》由于是用电子游戏引擎编写的软件程序,在

数字技术作为一种艺术媒介的运用,意味着作品从制作到呈现都完全使用数字平台。阿特金斯这件《无用之物》由于是用电子游戏引擎编写的软件程序,在后台实时运行,标题中的“.exe”的后缀也暗示了它的可执行属性。所以,每一遍甚至每一秒都是全新的,无法复制的,这是一种重复的永恒循环。这种动态的和可定制的,成为数字媒介独特的美学形式。这里我们可以看到,数字媒介的本性并不是视觉的,而是由代码或算法的“后台”组成的,这些代码或算法大部分是隐藏的,而可见的“前台”则是被观众体验到的,后者是由前者生成,但实体和视觉表现形式分散了我们对于数据和底层代码的注意。

无论是VR,还是AR、MR,数字技术对于艺术带来最大的变化就在于“沉浸式”的体验,观众能用整个身体与环境进行互动,真正身“入”其境、走进虚拟世界。在这个全息化的艺术场域中,体验者以感官输入的方式实现了现实与虚拟的联结。然而,无论这个叙事方式和叙事逻辑多么接近“现实”,体验者事实上始终是在一个“虚拟世界”中与创作者交流对话。数字技术的推动和介入,鼓励人的积极参与,观众借助VR设备、身体位移,与虚拟情境进行交互。

去年开始,由“元宇宙”话题而引发的大众对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关注,这其中包括虚拟现实(VR)、增强现实(AR)、混合现实(MR)。从VR、AR到MR,这一系列技术的生成逻辑,其实是由一套彼此之间协同的技术模块组成,包括光学显示、眼部追踪、动作捕捉、空间定位、情境模拟等。这些模块彼此连接、配合,最终实现虚拟情境建构、沉浸式感知交互等功能。目前应用最普遍的是VR,体验者将同时身处客观现实时空、艺术作品时空以及虚拟时空的交汇之中。在这个虚实一体的时空下,艺术作品是按照虚拟现实技术的叙事逻辑建构出来的,比如《无用之物》中废弃物的坠落,其本质上不是以虚拟方式去还原“绝对”真实的客观世界,而是以技术为媒介构造虚拟框架下艺术作品的新形态。

责任编辑:王彦

相爱相杀:数字技术本质上仍需人机合作共创

这两年,艺术家王颉在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主持“人工智能绘画”的创作与科研工作,与多个科技实验室合作,探索计算机系统理解并具备近似人类创作意识的可能性,使之可以自主创作具有审美高度、技术含量和思想内涵的艺术作品,进而,在某些方面形成可能超越人类的创作方法。王颉研究发现,目前“人工智能”创作的作品,呈现是以显示屏和打印为主,真正由“人工智能”系统操控机械手臂,运用颜料、画布等绘画材料绘制完成的作品为数不多。如法国Obvious团队、北大道子系统、中央美术学院“小冰绘画”等,都是生成图像后的喷墨打印作品。所以他认为,目前的“人工智能艺术”大多是“生成式艺术”,属于图片、图像的“生产”和“繁殖”,是以“摄影照片”的图像逻辑为基础和依据,生成的图像更像海报,与绘画艺术相差较远,也难以称之为艺术创作。

策划:范昕

从工具到媒介:数字技术拓展着艺术创作领域

文章来源:《艺术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yspl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24/470.html

  • 上一页
  • 1
  • 2
  • 上一篇: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大众评论|京剧《庄妃》:传统
    下一篇:「冀时评论」十三艺节:为人民抒怀打造“永不落

    艺术评论投稿 | 艺术评论编辑部| 艺术评论版面费 | 艺术评论论文发表 | 艺术评论最新目录
    Copyright © 2021 《艺术评论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    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