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和写作?评论家黄德海挖掘(2)
黄德海:其实就是想把自己从读这些先生书所获的教益传达出一点来,跟大家分享。与此同时,也是想编出涉及的那个写作者独特的面貌。这些编的书,总起来说,可以看成一种跟自学有关的“博雅”或“通识”教育,注意文章的可读性,注重读书的整体性,不局限在某个专门的学科里,尽量把读书方面专业人士的过来人之言平实地呈现出来,能够让喜欢读书的人,有个可以凭借进入的门径。
封面新闻:在《读书·读人·读物——金克木编年录》中,可以看到金克木幼年在家里受到的教育,尤其是他的大哥教他的那套读书方法很特别,几乎无法复制。在编这些内容的时候,是怎样的感受?
除了孙犁,让黄德海念念不忘其读书之道的,还有金克木。2022年是金克木诞辰110周年。金克木(1912年-2000年),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,通晓多种语言,学贯中西,是北京大学“未名四老”之一,著作有《印度文化论集》《比较文化论集》《旧学新知集》等。作为一代学问大家,金克木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。早在2007年,黄德海就曾策划编辑了一本金克木谈读书治学的文集《书读完了》。
不妨举几个例子——《三体》是不是通俗作品?金庸是不是通俗作品?《红楼梦》和《水浒传》当年是不是通俗作品?“凡有井水处,即能歌柳词”,柳永的词当年是否肯定是通俗作品?“旗亭画壁”的故事说的不是通俗?这些问题,都很难有简单的结论。对我个人来说,我也看短视频,也完整读过几部千万字级别的网络小说,有些网络作品,可能已经远远超过所谓的严肃文学了,只是因为我们的阅读方式改变还没有跟上,所以很难辨认。这些真是难以下结论。或者,当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处于劣势的时候,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被某些概念或偏见(某种意义上,未经严格检验的理想也是偏见)局限住了,而不是急着找流行作品的问题,会是更好的选择?
封面新闻:在变化非常快,不确定性非常大的当今世界,你觉得文学存在的意义、功能是不是更突显了?
“每一个可能的流行,其实都提供给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机会”
封面新闻:我们经常会在地铁上看到很多人用手机刷短视频或者看网络小说。或许网络小说能提供娱乐的功能,是理所当然的,不需要改变的?
黄德海:跟任何一个文字相关的领域一样,评论者需要有对世界和自身的深入认识,需要对经典的切身体会,需要对时代发展的敏锐,说起来很多,但每一样做起来都非常困难。
黄德海是谁?他为什么对孙犁、金克木等人的读书、人生如此感兴趣?其实编书不是黄德海的本职职业。1977年出生的黄德海,2004年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。现在是上海市作协主办的文学杂志《思南文学选刊》副主编,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。
封面新闻:需要读者付出一定专注力意志力代价的严肃文学,在与轻松即可获取的短视频、网络小说竞争读者的时候,其实还是处于劣势。你怎么看这个现象?
对话黄德海:“好的文学批评是一次协作性朝向未知的探索之旅”
黄德海:文学不像过去那么被关注,在我看来好坏参半。好的方面,是排斥了一批企图凭文学迅速获得名声或者财富的人,现在的情形,起码文学不再是成名的终南捷径了对吧?不好的方面,很多有想象天赋的人,投入了更能引起关注的其他领域,文学领域难免会有些冷落。在这个意义上,所谓的年轻人回归严肃文学,应该只是在我们关注的范围内,出现了一些出色的年轻人,更大的范围来看,就很难说。你提到的几个年轻作者,我都关注过。他们的作品都各有特点,假以时日,甚至可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写作者。但任何开始时候的预测都为时过早,就写下去吧,包括我自己,真的写出了不起的作品,再来谈也不迟。
黄德海:金克木大哥说的那一套读书方法,如果我们仔细看,关于旧学的,应该是读书之家差不多共同的认识,循序渐进,关照到人的性情和实用。关于新学的,应该因为他大哥很早就出门闯荡,见识过太多时代的变化,因此当时算得上稍稍领先于时代。我们看了,大概会很羡慕这样的传统教育,感叹自己的旧学底子差,怎么努力也赶不上。但我们可能会忽视的一点是,这个所谓的书香之家的教育,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属于无用之用的读书,而是有其特殊的实用性。小学毕业之后,金克木从私塾陈夫子受传统训练两年,才意识到传统所谓读书的实用性。不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:“从前中国的读书人叫作书生。以书为生,也就是靠文字吃饭。这一行可以升官发财,但绝大多数是穷愁潦倒或者依靠官僚及财主吃饭的。……照我所知道的说,旧传统就是训练入这一行的小孩子怎么靠汉字、诗文、书本吃饭,同商店学徒要靠打算盘记账吃饭一样。“书香门第”的娃娃无法不承继父业。就是想改行,别的行也不肯收。同样,别的行要入这一行也不容易。”
文章来源:《艺术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yspl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2/452.html
上一篇:艺术教育切莫重“术”轻“学”
下一篇:文艺评论丨《庭外》系列剧的艺术特色分析: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