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艺术评论|时代使命绿色赞歌(2)
杨宁先是那个年代里充满了理想和抱负的知识分子的代表,是一个为了实现自我价值,敢于舍弃一切的人。他为了种树,毅然舍弃北京优渥的科研和生活条件,带着老婆孩子,举家搬迁到塞罕坝;他为了育苗攻关,废寝忘食、鞠躬尽瘁;在运输旱死的树木,被砸成粉碎性骨折,却依然执拗的让女儿把他推回塞罕坝,战斗在植树造林的第一线。还有那也是举家迁到塞罕坝,在塞罕坝种了一辈子树的老场长李斌,病重之际,最后要求是把自己埋在亲手种下林子里。这些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和塞罕坝熔铸在一起的务林人,他们在用生命来植树造林,树林与他血脉相通,他的生命与树林已经浑然一体,难舍难分。
佟保中是剧中的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位人物形象。这位曾经在大幕拉开就要当“逃兵”的务林人,在上甘岭精神的感召下,留了下来。但留下就必须面对黄沙莽原、无法生活的恶劣条件,面对一次次低成活率植树和育苗的失败,面对无法堂前尽孝的人生遗憾,面对妻子的不幸离开。然而,面对白毛风肆虐、雨淞旱灾,亲人伙伴的伤痛离别,佟保中始终没有倒下,没有再次成为“逃兵”。而是一次次以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力挽狂澜,带领队伍砥砺前行。正如剧中写的一幅对联;上联“一天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”, 下联“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”, 横批“乐在其中”。这是何等豪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。透过这激情豪迈的语言,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充满了责任和担当意识的“碧血丹心沃新花”的“热血男儿”,这样的佟保中已经不只是在植树,他更是在播种一种信念,一种舍我其谁,久久为功的“塞罕坝精神”。也正是这样的精神书写,才能在舞台上化作一道光,澎湃出塞罕坝人的坚守、责任和奋斗激情。
声明: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 邮箱地址:
话剧,若想紧抓观众,就必须立足于厚实的生活体验、感人的形象塑造和深邃的思想表达,必须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,在极短的篇幅里,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、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升华。作为诠释和演绎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业精神的力作,话剧《塞罕长歌》就是这样一部构思精巧、思想厚重、震撼人心的文艺精品。
【来源:河北新闻网】
《塞罕长歌》是一部故事情节精彩完整,构思编排独特巧妙的话剧,剧作通过较为完美的艺术形式,展示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用生命植树造林的奋斗历程,以艺术的手法揭示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”的深刻内涵,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,是一部能够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,为时代画像、为时代立传、为时代明德的优秀话剧,唱响了主旋律,传播了正能量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相信,随着话剧《塞罕长歌》的演出,绿色发展的“塞罕坝精神”必将被更有效地传颂,生态文明观将更加深入人心。(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杜滇峰 )
作为一部优秀的话剧作品,无论是环境氛围的渲染,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人物冲突的设计,都需要通过细腻而准确的舞台呈现来传达。
由孙德民等编剧,河北省承德话剧团创排的《塞罕长歌》是以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奋斗史为主线,讲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初,以佟保中、李斌、杨宁先等为代表的务林人,积极响应祖国号召,带领林场职工在“飞鸟无栖树,黄沙遮天日”的塞罕坝上建立机械林场,五十五载“战天斗地”,躬耕不息、植树不止,建设起“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”的故事。
文章来源:《艺术评论》 网址: http://www.yspl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2/461.html